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探针式轮廓仪工作原理与精度影响因素分析

探针式轮廓仪工作原理与精度影响因素分析

更新时间:2025-09-02  |  点击率:44
  探针式轮廓仪通过物理探针接触样品表面,以高精度测量微观形貌。其核心原理是:探针(通常为金刚石材质,曲率半径50nm-25μm可选)在样品表面划动时,表面微观凹凸使探针产生垂直位移,位移传感器(如压电陶瓷或激光干涉式)将机械位移转化为电信号,经放大、滤波后重建三维轮廓。该技术可实现0.1nm级垂直分辨率和0.05-0.2μm横向分辨率,测量范围达55mm,适用于晶圆薄膜厚度、金属表面粗糙度等场景。
  精度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以下核心维度:
  探针参数
  半径:半径过小(如<1μm)虽能提升横向分辨率,但易磨损且可能划伤软质材料(如光刻胶、铝膜);半径过大则降低分辨率。
  测量力:需控制在微牛级(通常2-5mg),力过大会导致软材料表面变形,力过小则可能引发接触不良。高设备采用力反馈系统动态调整压力。
  设备校准与运动控制
  校准误差:需定期用标准样块(如1μm台阶)验证台阶高度重现性(要求<4Å)。
  扫描速度:速度过快(>1mm/s)可能引发探针脱离表面或产生动测量力,速度过慢则降低效率。典型优化速度为0.1-0.5mm/s。
  载物台精度:采用超平扫描台和压电陶瓷驱动,确保X/Y方向平移相差<0.1μm。
  环境与操作因素
  温湿度:温度波动(>±1℃)或湿度变化(>±10%RH)可能引发热膨胀或静电干扰,需在恒温恒湿室(16-25℃/30-40%RH)操作。
  样品处理:表面需清洁无油污,且测量方向应垂直于加工纹路以避免方向性误差。